墙有茨,不可扫也。中冓之言,不可道也。所可道也,言之丑也。
墙有茨,不可襄也。中冓之言,不可详也。所可详也,言之长也。
墙有茨,不可束也。中冓之言,不可读也。所可读也,言之辱也。
国风·鄘风·墙有茨。两汉。佚名。 墙有茨,不可扫也。中冓之言,不可道也。所可道也,言之丑也。墙有茨,不可襄也。中冓之言,不可详也。所可详也,言之长也。墙有茨,不可束也。中冓之言,不可读也。所可读也,言之辱也。
墙上长满了蒺藜,无论如何扫不掉。你们宫中私房话,实在没法说出口。如果真要说出来,那话就难听死啦。
墙上长满了蒺藜,无论如何除不掉。你们宫中私房话,实在没法详细说。如果真要说详细,那话说来可长啦。
墙上长满了蒺藜,没有办法打捆走。你们宫中私房话,实在不能对人说。如果真的传开来,简直就是羞辱啊。
鄘(yōng):中国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河南省汲县北。
茨(cí):植物名,蒺藜。一年生草本植物,果实有刺。
埽(sǎo):同‘’扫‘’。
中冓(gòu):内室,宫中龌龊之事。
道:说。
所:若。
襄:除去,扫除。
详:借作“扬”,传扬。
束:捆走。这里是打扫干净的意思。
读:宣扬。
参考资料:
1、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89-90
2、王秀梅 译注.诗经(上):国风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91-92
《毛诗序》谓“《墙有茨》,卫人刺其上,公子顽通乎君母,国人疾之,而不可道也”。朱熹《诗集传》也持此说;清方玉润《诗经原始》诗题序谓之:“刺卫宫淫乱无检也。”众说相类,都认为这是一首讥刺卫国内宫庶公子顽私通国母宣姜,生五子,而名分不正,国人唾骂其荒淫无耻的诗歌。
参考资料:
1、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89-90
2、王秀梅 译注.诗经(上):国风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91-92
这首诗内容与《邶风·新台》相承接,主要意思是讽刺宣姜(齐女)不守妇道,和庶子通奸,其事丑不可言。诗以墙上长满蒺藜起兴,给人的感觉,卫公子顽与其父妻宣姜的私通,就像蒺藜一样痛刺着卫国的国体以及卫国人民的颜面与心灵。
全诗一唱三叹,在反复重复的数落中,一层层加深着对这一宫廷丑事的批判。在结构上,叠咏而意义递进,无论在内容、思想感情上都是一层深过一层,有效地增强着诗歌的讽刺力量。诗中之“不可埽”、“不可襄”、“不可束”,表面上写墙茨之延伸愈来愈长,几乎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,实际上是比兴卫公子顽与其父妻私通已经到了无耻糜烂、昭然无忌的程度。诗中之“所可道也”、“所可详也”、“所可读也”,表明人们对这种宫廷丑事的议论,在一步一步的升级,几乎已经尽人皆知了。诗中之“言之丑也”、“言之长也”、“言之辱也”,写人们对于这种宫廷丑闻的感情态度,由丢脸、气愤到感到耻辱,真有一人之祸,祸及国体的感觉。
此诗三章重叠,头两句起兴含有比意,以巴紧宫墙的蒺藜清扫不掉,暗示宫闱中淫乱的丑事是掩盖不住、抹煞不了的。接着诗人便故弄玄虚,大卖关子,宣称宫中的秘闻“不可道”。至于为何不可道,诗人绝对保密,却又微露口风,以便吊读者口味。丑、长、辱三字妙在藏头露尾,欲言还止,的确起到了欲盖而弥彰的特殊效果。本来,当时卫国宫闱丑闻是妇孺皆知的,用不着明说,诗人特意点到为止,以不言为言,调侃中露讥刺,幽默中见辛辣,比直露叙说更有情趣。全诗皆为俗言俚语,六十九个字中居然有十二个“也”字,相当今语“呀”,读来节奏绵延舒缓,意味俏皮而不油滑,与诗的内容相统一。三章诗排列整齐,韵脚都在“也”字前一个字,且每章四、五句韵脚同字,这种押韵形式在《诗经》中少见。
改建武侯庙开基宿隆中。明代。林光。 责任吾侪不可逃,丁宁先筑此基牢。人龙二表开心胆,盘谷千年蔽野蒿。吼虎忽闻山口震,夜窗流照月儿高。武侯祠宇间关在,招手襄阳几俊豪。
杂兴十首 其一。宋代。方一夔。 前程在处暗危机,脱迹红尘入翠微。清水一竿张钓具,白云四壁挂樵衣。马惟画骨空嗟瘦,龙不点睛那解飞。差有陈编相伴住,时将诗句洗前非。
念奴娇 茉莉。。于玉班。 檐栊午寂,正阴阴窥见,后堂芳树。绿遍长丛花事杳,忽见琼葩丰度。艳雪肌肤,蕊珠标格,消尽人间暑。还忧风日,曲屏罗幕遮护。长记歌酒阑珊,微闻暗麝,笑觅衣沾露。月没阑干天似水,相伴谢娘窗户。浴后轻鬟,凉生滑簟,无限风流处。惹人幽梦,枕边零乱如许。
送翰林宋先生致仕归金华二十五首 其九。明代。孙蕡。 令子内庭书制诰,佳孙复作序班郎。一门三代沾恩泽,更着锦衣归故乡。
和刘同人燕中即事诗六首 其一 卖衣。明代。凌义渠。 岂有裘和葛,冬春共一囊。新裁拣入市,败枲任堆床。已自甘由缊,谁堪裛蹠香。我私忍便弃,慈母泽难忘。
高宗祀明堂前朝享太庙二十一首。。真宗。 来相于庭,鸣鋗锵锵。奉牲而告,登彼雕房。非牲之备,民庶是康。神依民听,上帝斯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