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词

秋词朗读

译文

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,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。

万里晴空,一只鹤凌云飞起,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。

注释

悲寂寥:悲叹萧条。

春朝:春天。

排:推,有冲破的意思。

碧霄:青天。

秋词创作背景

  公元805年(永贞元年),顺宗即位,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,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。失败被贬。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,做事都想与众不同,不肯人云亦云。《秋词二首》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。

参考资料:

1、萧瑞峰 彭万隆.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2:16-17

2、吉林大学中文系.唐诗鉴赏大典(十):吉林大学出版社,2009:17-18

  秋,在大自然中,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,它的“瘦”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,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、回味。于是,秋,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,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,把那缕缕的哀怨、愁绪、思念、牵挂,熏染得迷迷离离。

  然而刘禹锡的《秋词》,却另辟蹊径,一反常调,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。更为难得可贵的是,《秋词》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,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。原诗两首,所选的是第一首。

  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”自宋玉于《九辩》中留下“悲哉,秋之为气也”的名句后,悲,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,一种情绪;愁,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。然而,诗人开篇,即以议论起笔,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,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。“我言”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,这种自信,尽管染上的,是一种不幸的色彩,然而,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。“胜春朝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。这种认可,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,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。

  “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。”诗人抓住秋天“一鹤凌云”,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,展现的是秋高气爽,万里晴空,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。那凌云的鹤,也载着诗人的诗情,一同遨游到了云霄。虽然,这鹤是孤独的,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,却是非凡的。一个“排”字,所蕴涵的深意,尽在不言中了。也许,诗人是以“鹤”自喻,也许是诗人视“鹤”为不屈的化身。这里,有哲理的意蕴,也有艺术的魅力,发人深思,耐人吟咏。它给予读者的,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,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。

  读这样的诗,洋溢在我们心头的,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,我们随着诗人的“诗情”,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,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。于是,鹤飞之冲霄,诗情之旷远,“实”和“虚”便融合在了一起,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。

  全诗气势雄浑,意境壮丽,融情、景、理于一炉,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,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,为我们后人留下的,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。

刘禹锡

刘禹锡(772-842),字梦得,汉族,中国唐朝彭城(今徐州)人,祖籍洛阳,唐朝文学家,哲学家,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,曾任监察御史,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。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,有“诗豪”之称。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。政治上主张革新,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。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(今湖南常德)。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、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“汉寿城春望”。 ...

刘禹锡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亲亲自祢率,恩礼有等节。虽云王父命,天性何斯绝。

奈何彼卫辄,父子相倾夺。此而义可与,人伦固隳灭。

()

墙角光仍隐,檐牙淡欲流。葛衣凉似水,板屋静于秋。

山鬼吊灯暝,林鸦绕树幽。关河同一照,惆怅此淹留。

()

帘。一幅湘纹压小檐。微雨度,响戛玉钩尖。

()

戴胜谁与尔为名,木中作窠墙上鸣。声声催我急种谷,
人家向田不归宿。紫冠采采褐羽斑,衔得蜻蜓飞过屋。
可怜白鹭满绿池,不如戴胜知天时。

()

稍尽彭城山,悠然见清淮。微雨虽沾衣,能令山色佳。

出没前后旌,浮云时与偕。浊酒两三行,聊以佐归怀。

()

淫哇声沸九韶寒,世道污隆用舍间。薄雾偶笼伊洛水,片云争掩武夷山。

千秋遗训乾坤意,一代成功造化悭。不有上方三尺剑,付谁当日斩权奸。

()